# 理想生活| 克服與陌生人交談的心法
淺談接近焦慮
更多內容可以收聽我的音頻節目:Barney’s Talk 巴尼播起來
接近焦慮是甚麼
簡言之,接近焦慮就是想要與陌生人攀談、但又不敢上前的焦慮感。
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感覺,其實很簡單,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會本能的感受到恐懼,這也是人類能夠對存活繁衍至今,對於不確定保持審慎的態度。
然而到現今社會,原先寫在基因內的保護機制,卻成為我們跨出舒適圈的一大阻礙,面臨一個相對友善、相對安全的社會,現在與陌生人的交流成本與風險要低得多。
從「百吻巴黎」這本書出發
坊間談論接近焦慮的層面似乎都只有停留在男生搭訕的面向,但似乎忘了女生也會想認識陌生人,也一樣會有接近焦慮。
作者楊雅晴在留學巴黎期間突發奇想,覺得「親吻一百個人」很美,便上街親吻路人並拍下一百張吻照,於2010年出版《百吻巴黎》。(節錄書摘)
她在TED的演講中提及了很重要的一個概念:真實面對情慾
『百吻巴黎』這個計畫,她吸引人的不只是親吻這一件事情,而是把許多人心底的渴望化成行動,幫每個女孩完成潛藏在心底某個角落的浪漫。
面對接近焦慮的四個階段

1. 覺察 Recognize
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:「你沒有覺察到的事,就會變成你的命運。」
在未覺知的無明之中,我們會重複一樣的行徑與模式,自然就會創造相同不變的命運;未覺察到恐懼,就會在生命中經歷更多恐懼。
然而,一旦讓覺察照亮內在的恐懼,從內在療癒轉化、進而改變外在行為,生命的劇情就會開始改變。
我希望我能說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消除恐懼,但是沒有。
只有一種可靠的方式可以擊敗恐懼:面對恐懼。
2. 承認 Acknowledge
當我們覺察到內在的恐懼時,切記,不要批判,如實地接納它。
批判與譴責非常容易在覺察之後產生,因為我們都希望不要痛苦、排斥痛苦,往往覺得恐懼、負面情緒這類會帶來痛苦的東西是不好的,
而面對它們,第一個反應就是批判。
然而,越多的批判,常常越無法讓恐懼與情緒消失。所有恐懼與情緒,就像一個受傷膽怯的孩子一樣,當他害怕的時候,
如果對他說:「你不應該害怕,你這樣太膽小了。」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好糟,勉強自己表面上忍下來,但內心還是害怕得不得了。
我看見自己的沒安全感,就接受自己正處於這種沒安全感的狀態,這種狀態並無好壞,我此時此刻便是如此,這便是我此時此刻的樣貌,是我當下存在的方式。
3. 分析 Worst / Best case
最壞的情況是什麼,並了解到被拒絕其實沒什麼,來自生活圈、朋友間的拒絕遠比陌生人的拒絕要來得可怕多了,
『被拒絕』這件事情本身其實不足以構成任何否定或羞辱,除非被拒絕的一方,自己落入卑微的角色,讓自己露出可憐,那麼情況就很容易顯得難堪。
如同雅晴在書中所提:在路上索吻被拒絕根本不痛不癢,即使當下感覺到幾絲難堪,但那些帶來難堪的源頭轉眼就會消失在人群中,
我這輩子都不必再面對他第二次,毫無殺傷力,但如果我在這間店裡索吻被(帥哥服務生)拒絕,殺傷力可大了。
4. 行動 Action
最重要的是,去行動,簡單的一個『嗨』,勝過你在腦海裡沙盤推演千百回
你的社交技巧、穿著打扮、內在知識或許可以在認識人這條路上推你一把,但是回歸最重要的本質:『真實表達自己的意圖』,
你所謂何來、對方的什麼特質吸引了你,越是避諱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意圖,越是顯得不自然。
另一方面,你的心中有個聲音覺得:我只是因為她很漂亮/ 他很帥 而想認識他/她,覺得這樣的自己很怪、甚至是噁心,必須要了解到,人都是有情慾的,試著真實的去面對它。
在開始行動之後
建立一個 Routine
你需要讓與陌生人交談成為自己的日常工作,特別是在早期,一旦你做了一些探索並找出了你最舒適的方式,它會變得容易多了。
······這些過程可能稱不上舒服,但因為他不是天天都在發生,且不會延續,所以頂多只是一時不順遂有點情緒,完全不構成折磨。
設立目標
設定小的、可實現、可量化的目標。
第一次開始時,我的目標就像是“跟三個隨機的陌生人說話”,不論是早餐店阿姨、隔壁辦公室的鬍渣男或是一同等公車的女高中生。
接下來添加一些目標,這樣的目標會迫使你學習,積極主動,讓自己活躍起來。選擇對你來說充滿挑戰的目標,並且接近你目前能力的極限,但同時也是你可以實現的。
最後別忘了,Like 我的粉絲專頁、Follow instagram
Barney’s Talk是一檔人物訪談的Podcast節目,
專注在小眾而有趣的領域,從生活風格聊到人際關係,聊你所想,探索更多可能。
關於節目? 每週介紹一則生活風格的人物訪談,透過聲音|文字|影像,滿足受眾對品味的想像
收聽|社群連結請至? barney.soci.vip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