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……

Barney,Barney’s Talk 的Podcast主持人,現在是Himalaya的駐站作家,會以一個月1-2篇速度,和大家分享更多Podcast的內容與新知。

前言

坊間介紹Podcast 製作的文章影片最近變多了起來,但是要如何開始製作到拼出整個全貌,從錄音工具、剪輯後期、要上傳到哪,後續數據分析、怎麼推廣,似乎還缺少了一個完整介紹,今天就希望做一個全面的剖析,讓大家更容易踏入這個時下最酷的領域吧。

 

先說結論……

如果你只是想記錄流水帳,或是和幾位朋友隨意講講幹話,那麼我建議你不用往下看了,馬上找個Hosting平台現在開。

 

但如果你是帶有目的來做節目,不論是打算經營個人品牌、自媒體,或是有特定領域想要和大眾分享,只要你抱持長期經營的心態,就務必做好事前規劃。

 

開啟節目前請先確認,以下的事情你都搞定了嗎:

 

  • 涵蓋主題

在這麼多節目裡,你必須找到你的利基市場 (niche market)。

‘‘利基市場是指由已有市場絕對優勢的企業所忽略的某些細分市場,並且在此市場尚未完善供應服務。’’

總地來說,你的利基市場在哪裡?在開始之前,盡可能地寫下多種想法。例如,如果你寫下徒步旅行和騎自行車,你的主題可以擴大成戶外運動。

 

找到在小眾市場中可以最大化的內容題材。

 

  • 節目長度

長度重要嗎?重要也不重要

 

給大家一個數據資料參考,2019年播客的總體平均時長約為37分鐘 ,但是每個播客節目都叫好叫座嗎? 

全美排名前100位的播客的平均長度(2018年10月)為53分鐘

 

  你有沒有發現甚麼?數據顯示節目的平均時長是半小時,而熱門的播客的長度可以到快一小時,重點不是幾分鐘是最佳收聽長          度,而是要依據你的節目性質去做微調。

 

  好比訪談節目如果要聊到一定的深度,至少也需要一個小時的鋪墊。

        如果是新知分享、心靈談話的個人講述,可以抓在15分鐘的快節奏。

 

我舉幾個例子:『馬力歐陪你喝一杯』這檔人物訪談,基本上都是一個小時以上的內容,馬力歐本身也沒有特別在意長短或是多長要分成上下集

另一方面,當紅的節目『大麻煩不煩』,即使是有來賓的情況下,幾乎每集都在半小時內,他們的方式就比較像是一次講一個觀點、一件事情。

由此得知,節目受歡迎與否,其實跟長度是沒有相關聯的。

音頻相較於影片,大家反而聽得更悠閒,對於時間流逝的感受度比較弱。

很多人收聽Podcast的習慣都是邊聽便做其他事,工作、運動、做家事等。

 

  • 推出頻率

  重點是定期更新,內容產出

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推出頻率也與你的形式、主題相關,如果是訪談節目當然沒辦法做到日更,

         相反的,短而小的個人分享就有辦法隔幾日更新。

         (當然如果你是強者如聖結石,每天每集30分鐘以上,那我給你拍拍手。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無論你的頻率頻繁與否,重點反而是定期更新,它可以是以星期幾或是幾號做為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一個固定單位,要讓你的聽眾習慣你的更新時段進而對新內容有所期待。

         好比說,Firstory lab最偏激的Podcast,每周一有個固定單元,Monday不Blue,透  

         過講笑話的形式,排解大家星期一的憂鬱,成功增加聽眾的黏著度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簡言之,我會建議大家至少維持在一個月兩集以上的頻率,可以依能力增加。

 

  • 內容形式

 

1️⃣ 訪談

  最常見的一種形式。

       

2️⃣ 對話聊天

(雙或多主持人聊天),通常以雙人主談方式進行,常見搭配模式有兩位同領         

 域專家對談,或是專家+非該領域小白,像是「科技島讀」、「星箭廣播」。

 

3️⃣ 單主持人

 一個人單幹,通常的主題性會比較鮮明而明確,像是股癌」。

 

4️⃣ 真實故事

 故事系列的台灣較少人製作,一方面也是因為需要花更多心力構思,可參  

       考「阿善師鑑識實錄」以及由調查報導媒體《報導者》所製播「《The Real   

       Story》By 報導者」,或是由美國紐約市警局(NYPD)推出節目《破案》 

     (Break in the Case)。

 

5️⃣ 虛構故事

       這部分台灣幾乎沒有相關的節目,The Nosleep Podcast 是個恐怖小說的Podcast  

       選集節目,NoSleep最初是Reddit上的論壇,人們可以在其中交流可怕的故事和 

       令人恐懼的經歷。該播客中NoSleep subreddit的熱門故事將以有聲讀物的方式 

       進行敘述。  

 

  • 視覺(Cover Art)

視覺必須襯托你的風格

 

你的Logo、Banner設計,將會有助於聽眾更了解你的節目內容,提供幾種風格給大家參考。

解鎖地球利用拉鍊的意象呈現,給人一種哇這個地球還有這麼多值得探索的地方。

 

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Banner,巧妙的把喝一杯的概念融入在人物訪談之中。

你會想說,咦我們不是在講封面設計(Cover Art)嗎? 怎麼會提到長型Banner,是的,也許你有天會像我一樣,出現在Apple的首頁上,因此提前準備總是好的,要勇於做夢知道嗎!!!

當然Banner同樣可以用在臉書專頁等其他社交媒體渠道,保持品牌識別的一致性。

 

  • 最重要的「節目名稱」

  取名是一門藝術,在個人風格跟內容表達中取得一個平衡

 

你可以把名字放在裡面,像是「xxx show」、「xxx talk」

或著把名字與內容並呈,像是TK Talk 創投觀點

也可以是一目瞭然的節目名稱,「談性說愛」、「那些你不敢和老闆說的事」。

 

巴尼經驗談:

         沒想到做個節目還有這麼多眉眉角角吧,特別是名稱跟視覺,通常訂下來就比較難變更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我自己的節目為例,早期由於是一人經營,名稱便以個人風格 Barney’s Talk為稱,主題以小眾的生活風格為主,像是社交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舞、西裝訂製等。到今年開始有更多夥伴加入團隊,在明年節目的規劃上便鎖定『台灣味』的品味生活,並依季度分類不同主

         題;節目則是固定在每週三晚上七點更新,希望大家在小週末的空檔,能夠保留對美好生活的想像。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視覺設計上,Barney’s Talk LOGO顏色以紅色系為底,搭配上喇叭跟鮮黃色字體,   

        表達強烈的個人風格跟有趣的意象。

 

        

然而在社群媒體如instagram上,鮮紅的底色反而不利於資訊傳播,因此在貼文的底色上,我便選擇了大地色系來維持品牌色調的一致,同時在資訊圖文的傳播上也利於閱讀。


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
  • 其他篇教學內容:

軟體篇:https://www.barneystalk.taipei/podcast02/

硬體篇:https://www.barneystalk.taipei/podcast03/

推廣篇:https://www.barneystalk.taipei/podcast04/

素材篇:https://www.barneystalk.taipei/podcast05/

關於節目? 每週介紹一則生活風格的人物訪談,透過聲音|文字|影像,滿足受眾對品味的想像

收聽|社群連結請至? barney.soci.vi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