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我們聊到「致富強心臟」這本書,今天我們繼續來聊他的前傳?出版自 2010 年的教養的賭局

書中開宗明義聊到:當孩子所選擇的人生路與父母的期待有巨大落差時,做爸媽的應該如何是好?

但我想部分我的讀者、聽眾,都尚未為人父母,或是小孩才剛出生沒多久;因此我們不妨換個方向聊聊:

當你的人生期望與父母不同時,該如何溝通?

至於我為什麼注意到這本書,原因乃是在「致富強心臟」博客來書評底下,有一句很有趣的留言說,真正強心臟的應該是吳紹綱他老婆吧?

作者吳紹綱,作為職業德州撲克選手,一般世人認知的高風險的行為或職業,1 秒可能就是幾 10萬上下一局,動輒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的這樣子的損益,他身邊的人應該要心臟很強吧?(還不暸解吳紹綱故事的朋友,可以先去看本書的書評

但我就在想,比起他的另一半。吳紹綱的爸媽應該更加強心臟吧,後來我就無意間發現,其實在致富強心臟之前,他還有跟他的爸媽合著了一本書,叫做教養的賭局。

首先我必須要吐槽:教養的賭局的文筆比致富強心臟好太多了,

畢竟這本書是吳興達、吳紹綱以及黃榆晴父母與子三人口述,文字則是由資深記者游惠玲執筆

三方的視角以及插敘的手法鋪陳,順暢度比吳紹綱親自寫的致富強心臟來得好哈哈(畢竟人家的職業是撲克選手,不是記者。)

 

父母的矛盾心態

本書的開頭從 2009 年歐洲撲克錦標賽,吳紹綱打入世界第七開始說起。這個陌生的亞洲面孔,唯一的台灣人,迅速的在場邊掀起一陣旋風

大家都在問:「Who is Raymond Wu ? 」,這個名不經傳的黃皮膚小子是誰? 至此點出吳紹綱在德州撲克圈已小有名氣,同時又獲得經紀公司簽約

嚴然是一顆冉冉上升的超新星。

如此傑出的成就,作為媽媽的黃榆晴自是看在眼裡,但內心卻十分複雜。

一方面看到 Raymond 在德州撲克找到他的熱情,而且越做越好。另一方面心底卻還不太認同德州撲克作為「正當職業」,是不是兒子輸了比賽、受挫以後就會放棄回頭,找一份好工作做?

世代轉變對職業不同的想像衝擊,爸媽都會希望自己的子女找份安穩的工作

但面對少子化等議題,過往被視為鐵飯碗、金飯碗的工作,現在還真的「穩定」嗎?

man in gray crew neck long sleeve shirt standing beside woman in black crew neck shirt

不過,吳紹綱之所以做什麼事情都願意和媽媽講,乃是因為母子間保持了一個暢通的溝通管道。

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 Raymond 從小就去美國念書了,所以他一直是小留學生的身份,媽媽知道在這樣子遠洋的情況下,如果想要時時地瞭解兒子的心情變化,以及他現在在做的事情,勢必不能用管教的方式來去進行,而是要像是朋友一樣,才有辦法跟他保持一個相對良善的溝通管道,我相信如果今天吳紹綱是在台灣和父母同住,也許黃榆晴對他的教養方式會有所不同,或至少不會像朋友般這麼無話不談。

而當你和父母間沒有暢通的溝通管道時,便會在成長的過程中,或多或少到某個階段,不想跟父母講自己身邊的事情。

覺得解釋很麻煩,孩子這時候往往就會與爸媽起衝突,甚至更常見的是,多數人表面順服(心想反正你也不會懂啦,跟你解釋那麼多)暗地裡做著自己的事(我就是這樣)。父母如果無法了解他、陪伴他,才是種下一切風險的因素。講一個極端的例子,我們看到許多社會案件或是無差別的殺人案件,在案發之後,許多的父母都不知道說,當時加害人他心裡在想什麼,以及為什麼他的小孩會成為這樣子的一個加害人,而這也是身為父母的一個難題。許多的憾事、犯法的事情,都能在進一步惡化前得到改善。

一切從美國說起

同樣受台灣教育的吳家夫婦,是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而有了這樣的改變?

打自吳紹綱到美國後,便常常跟媽媽分享說:誒,好奇怪喔?為什麼在美國的老師啊,都知道說他們在想什麼,或者是他們想要什麼。會碰到什麼樣的困難,要怎麼樣的處理?這時候黃榆晴就發現,其實美國的教育,老師會去注意每一個孩子的行為,跟他們溝通,比起像老師更像朋友。老師也從來不會要求他們要怎麼做,或者是替他們下任何的決定。而是他們要有自己的想法勇於嘗試。師長只是作為陪伴他們的角色。讓他們學習做決定,也必須要為自己的決定做負責,給了吳紹綱的爸媽很大的啟發。

於是吳紹綱爸媽也用了跟老師相同的概念,一路上不為他們做任何的決定,但是也和他們討論,教他們如何蒐集資料分析給他們意見,從來不會為孩子下結論,因此造就除了是父母的關係以外,還是小孩很好的朋友。

父母也需要時間調適

其實父母也會有自我懷疑、說服自己的過程,Raymond 在書中反覆強調了,他覺得作為一個職業的撲克選手,有家庭的支持與否是一個很大的影響成功的因素。當然這一點我不確定,是不是必然的關係呢?

不過在書中有一幕讓我覺得非常的感動,在經過 Raymond 這些努力後,他爸媽真真切切地接受他兒子,也真真切切接受他熱愛德州撲克以及作為職業選手的一個事實。

在某一次他參加完海外比賽後,爸媽決定幫他辦一個比賽歸國的百人派對,找來他的親友們一同慶祝。在這次過程中,他的爸爸其實也遭遇到非常大的壓力,比如說你要訂一個場地,餐廳可能說:哎,這是一個什麼活動啊?提到德州撲克的時候,某些人就帶著有色的眼光婉拒了,餐廳不願意提供場地給他們,同時再找來親友的時候,他爸媽也勢必經過了一趟內心的自我說服,我該怎麼樣解釋這件事情?

而其他人會不會有什麼異樣的眼光呢?我又該怎麼樣面對?所以最後當 Raymond 真的來到這個場地,看到他的親朋好友,尤其是他的爸爸媽媽,這些長期陪他一路走來的人,站在他的身邊支持他的時候,我相信這是作為一個孩子最原始的渴望,那就是接受到父母的認可以及肯定。

 

紀伯倫在先知裡面提到一句話,孩子是經由你所生,而非由你創造。

又說,如果你是弓的話,孩子就是弦上射出去的飛箭,希望父母去理解孩子的生命是屬於他們的,那他們要往何方要何去何從?

父母親除了支持跟祝福之外,其他的也就只能加油,讓孩子去自由發展。

那你可能也會怨嘆說,哎,我跟我爸媽的相處模式就不是這樣子的。那如果不是這樣子呢?可以怎麼做呢?

本書雖然提到了許多父母的課題,但子女其實也有自己的課題要處理

 

子女的課題

selective focus photography of an arrow

兩代的價值觀衝突

我想多數子女跟父母輩最大的價值衝突在於:

我們這一輩的人做決策,更多的可能是價值的主導,因為我想獲得某些價值,這個價值可能是成就機會理想等等,所以我可能選擇創業或者是轉職。

那父母的決策呢?更多是在於風險趨避,他們難以忍受孩子要面對可能的危險和失敗,所以往往是極力勸阻。

雙方是從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來看事情,所以這樣的爭論其實是非常難有共識的,除非有一方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出發。很多時候聽過一句話:要改變別人,其實改變自己會相對容易。尤其是我們父母比我們多活了那麼多年,他的行為和思維早就已經僵化固化了,想要改變他們是非常困難的,如果你想真正的「轉大人」,那或許你才是應該扮演那個從對方角度出發,試著去滿足對方需求的那一方。

那怎麼樣有效地讓爸媽放心,然後滿足他們對於風險上的擔心呢? 我們一起來看看 Raymond 在《教養的賭局》一書中,是如何讓他父母放寬心?

在教養的賭局裡面,Raymond 媽媽知道他從大學就開始打撲克,也開始 Raymond 媽媽也是想:哎呀,這個就是玩一些籌碼嘛,或者是虛擬的錢而已啊,又不是真的錢。

有一次呢,Raymond 就不經意跟他打賭說:媽,我如果我能可以賺到 100 萬,我把 100萬 存下來!媽媽這時候就說:好哇,如果你能存到 100 萬,我就再給你 100 萬,因為他想說,這小子肯定做不到嘛。後來某一次的見面呢?這個 Raymond 就從提了一個運動袋,然後裡面打開來是3萬多塊的美金,剛折合台幣 100 萬。

再後來,爸爸也知道 Raymond 以德州撲克選手為職業,甚至回台後他開設了撲克學校,想要把自己的所學分享、並培育出下一代的撲克好手。

一開始爸爸也是十分勸阻、博弈產業肯定不是什麼好東西嘛,但後來他看到吳紹綱的改變,從一個總是睡到中午的軟爛大學生,

到現在規律生活、早起運動、花很多時間解牌研究,如同交易員般研究投資基本面財報,照表操課、絲毫不馬乎。

爸爸也以自己開設公司的經驗勉勵 Raymond ,希望他以正直的品德來培育這些撲克學校的學生。

最好的說服,其實就是你做出你的改變。

同場加映:大人的廣播劇

想說服爸媽,最好拿出成績單、分析風險

比方說歐陽立中老師(國文老師變成freelencer )、歐耶老師(企業講師變成站立喜劇演員)

 

曬出營收,是最直接的方式:比方爸媽對你做youtuber 跟開線上課程

 

如果你的爸媽並不是如此開明,有什麼解方?

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充滿著關心和擔憂,當孩子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計劃時,他們可能會有許多疑慮和反對的聲音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何讓父母理解自己的想法並支持自己的決定,是每個年輕人都會面臨的挑戰。

解方一:提供風險預估

當父母擔心孩子的計劃存在風險時,可以提供風險預估來減輕他們的擔憂。例如,孩子可以設定停損點,這意味著在特定時間內,如果沒有實現目標,就會放棄並回到原本的生活。這個時間可以是一年,也可以是更短或更長的時間。同時,孩子還可以估算自己需要多少錢來達成目標,以及如果失敗了,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過上基本的生活。這樣一來,風險就有了明確的範圍,不會讓父母感到太擔心,同時也讓孩子自己了解現實的情況,更加謹慎和有計劃地去行動。

人物代表:歐陽立中

歐陽立中原先是位高中國文老師,且曾獲得新北市「Super 教師獎」的明星教師,但他決定辭去穩定的教職,開始成為一個專門以「寫作教學」與「演說教練」為業的自由工作者。 這背後並非毫無準備與考量,首先他在擔任教職期間,已開設了十餘班次的寫作班、也曾和許榮哲老師合寫過書、開設桌遊課程,有各式各樣的跨界邀約。當他來說自由創業的風險性相對小、也有一定的資源與人脈,離開學校後更能全心投入、放手一博。

(更多關於歐陽立中老師的介紹可以點此

解方二:展示執行計劃

父母常常會擔心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實現自己的計劃,尤其是當孩子還沒有經歷過類似的挑戰時。因此,孩子需要做的是展示自己的執行計劃,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何實現目標。這包括如何籌措資金、如何找到合適的夥伴、如何進行小規模的試驗和如何設定時間表等。孩子還應該展示自己的優勢和可用的人脈,這樣父母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優勢和弱點,進一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計劃。雖然父母可能不了解孩子所在的專業領域,但是孩子應該誠實地告訴父母自己的計劃和想法,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追求是合理和可行的。

人物代表:歐耶

原本是企業講師的歐耶,有一天決定不要再當講師,他要做一個把快樂帶給別人的人。大家知道企業講師累歸累,其實收入是相當不錯的、檔期也隨著企業內訓的安排,不用擔心有一搭沒一搭;對爸媽而言,好好講師不做、跑去做 Youtuber、站立喜劇演員、脫口秀。

而這時候,歐耶把他的演出場次,售票張數、YT 廣告分潤的數據分享給爸爸,想讓對方安心,沒想到爸爸掐指一算,反而還告訴歐耶,這個巡迴演出完能夠賺百萬!也間接打消了爸媽的擔憂~

(更多關於歐耶老師的介紹可以聽聽百靈果的訪談

解方三:與家長交流並提出備案

當孩子與家長交流時,應該注意表達方式和態度,尊重家長的意見和想法,並且適時地回答家長的疑問。孩子應該清楚地傳達自己的想法和計劃,我們需要向父母展示自己已經想好了失敗後的應變方案 Plan B。這個方案不一定是全面完善的,但可以讓父母感受到你對未來的規劃與安排已經很完整。當父母看到你能夠承擔未來的風險,並且有應對失敗的能力,他們會感到安心。因此,你可以把 Plan B 列成一個清單,清楚地列出各種應對方案,包括轉換方向、尋求他人幫助、削減成本、暫停計畫等。當父母提出擔憂時,你可以告訴他們你已經有了這些應對方案。

此外,你也可以考慮和父母一起討論 Plan B。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父母的憂慮,還能夠讓你的計畫更加完善。你可以從他們的角度出發,想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措施。這樣可以讓你的計畫更加周詳,而且也可以讓父母看到你對自己的未來有足夠的規劃和準備。

人物代表:瓦基

如果說歐陽立中的高中老師是「鐵飯碗」,而在台積電擔任主管的瓦基代表的可是「金飯碗」,當瓦基說想要「追尋自己」時,遭遇到的激烈反彈可想而知,瓦基的爸爸當然十分擔心,不過由於瓦基過往在台積電的表現不錯,因此就算他的自媒體說書之路走得不順利,他未來仍有機會回到台積電或相關產業工作,也正是這樣的 Plan B,讓瓦基的家人願意放心給他空間時間去闖一闖。

(更多關於閱讀前哨站-瓦基的介紹可以點此

a group of people laughing

結論

最後,我們要明白的是,父母的擔心和關愛,都是來自對我們的愛護和關心,不要感到厭煩或是不耐煩,而是要感激他們的愛與關懷。如果我們能夠以冷靜的心態和實際的行動來回應他們的擔憂,相信他們也會更加理解我們的想法和做法,並且更加支持我們的選擇。我希望這些應對方法可以幫助年輕人更好地與父母溝通,消除誤解,獲得支持,並實現自己的夢想。在追求自己的夢想的路上,我們需要勇氣和毅力,更需要關愛和支持。

關於節目? 每週介紹一則生活風格的人物訪談,透過聲音|文字|影像,滿足受眾對品味的想像

收聽|社群連結請至? barney.soci.vip